沉香與木炭
很久以前,有一個富家青年,想到海外去尋找寶物,順便歷練自己。他的想法得到了父親的支持,父親為他打造了一只堅固的大船,并雇了幾個年輕力壯的人隨行,他在親友的歡送中揚帆出海。他駕著船戰勝了無數次險惡風浪,繞過了許多暗礁,穿過了無數島嶼,最后在熱帶雨林中發現了一種樹。這種樹高十余丈,在一片雨林中只有那么幾株。這種樹與其他的樹不同:一是,這種樹的木心呈黑色,細膩而堅硬,并散發出濃郁的香氣;二是這種樹很沉重,砍伐下的木頭,放到水里,會沉到水底。年輕人認定這是一種寶樹,并把這幾株樹都砍下來,剝去樹皮,裝到船上,運到市場上去賣。
一連幾天,無論他怎么叫賣,也沒有一個人光顧,這使他非常煩惱。與他相鄰的一個攤位上,是一個賣木炭的小販,那小販的木炭,很是搶手,每天剛過中午就賣光了。起初,年輕人不為所動,他堅信一定會有人來賣他的香木。日子一天天過去了,一根木頭也沒有賣出去,他終于動搖了。他想:“既然誰也不認這種香木,還不如把它燒成木炭賣掉。”
第二天,他把香木燒成了木炭,運到市場上,很快就賣掉了。又過了許多日子,他什么寶物也沒有找到,看看糧食、蔬菜、淡水即將用完,只好沮喪地返航回家。
回家后,在向父親述說自己經歷的時候,他輕描淡寫地說了把香木燒成木炭賣掉的事。父親聽后大吃一驚,十分惋惜地說:“孩子,你已經找到了寶物,可惜你把它燒成木炭了。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樹木,叫‘沉香’,只要切下一小塊磨成粉末,價值就超過一車木炭。”
作者感言:找到了寶貝而不識寶貝,卻將其燒成木炭賣掉,令人嘆息不已。
這是佛經里釋迦摩尼說的故事,佛祖想告訴信徒:許多人手里都有“沉香”(佛性),但卻不知道珍惜,反而羨慕別人手中的木炭(非佛性),最后竟丟失了自己的珍寶。人要學佛,無須他求,“佛在心中莫浪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”,珍惜自己手里的“沉香”,就能領悟到佛性的真諦。
順著佛祖的邏輯思路,推而廣之,我們可以把“沉香”比作人的長處和優勢,把“木炭”比作人的短處和缺陷。那么,這個故事就會給我們如下啟示:
每個人手里都握有“沉香”,即每個人身上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強項,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它的珍貴,沒有把它開發出來,所以不夠珍惜它,甚至可能把它燒成木炭賣掉了,即當成不足或缺陷克服掉了。比如,就年齡而論,美好的青春年華和高遠浪漫的夢想,就是青少年的“沉香”,可有多少青少年從小就確立了高遠目標并為之奮斗呢?充沛的精力、廣博的閱歷和嫻熟的工作能力,就是中壯年的“沉香”,可有多少中壯年人能看到自己的優勢并充分利用它,創造人生的精彩呢?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刻的生命感悟,就是老年的“沉香”,可有多少老年人能從感悟生命的高度,面對老年的種種精神困擾呢?。
問題出在哪里呢?從故事中不能看出,問題的關鍵在于“不自知”。那個青年不知道自己手里的木頭就是沉香,在父親沒有告訴他之前,他不知道沉香為何物,更無從知道它的價值,他之所以認定這木頭是珍寶,是依據這種木頭有與其他樹木不同的兩個特點:一是這木頭的心黑而堅硬,而且黑心還散發著濃濃的香氣;二是它跟別的木頭不一樣,放到水里會沉到水底。這兩個依據都是直觀判斷,很難牢固支撐他“這木頭是珍寶”的結論,所以,在市場上,他在木炭好賣和自己的木頭難賣的比較中,放棄了自己直觀得出的正確結論,將沉香燒成木炭賣掉了。這青年的做法啟示我們:自知很重要。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手里握的是“沉香”,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是什么,就不可能珍視它,更無從談開發和利用它。
由此看來,自知是基礎,是珍視并開發利用自己長處和優勢的前提條件。那么,怎樣做到自知呢?這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,因人而異,但綜合前人的種種說法和做法,最關鍵的就是學會反思自己,就是曾子說的“吾日三省吾身”。自我反思是通過回顧自己以往的思想行為來認識自己、評價自己、調控自己和超越自己的過程,它是一個自我觀照過程,一如我們通過照鏡子才能看到自己的美丑一樣。人只能通過反思,才能看清自己手里握的是“沉香”,還是“木炭”,從而努力開發利用“沉香”,以避免誤將其燒成“木炭”賣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