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最近在一個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一位公眾號寫作大咖,寫過10萬+閱讀量的文章,我請教他一些關于寫作的事情。
他笑了笑問我:“你最初想寫文章的初心是什么呢?”
我楞了一下,在心里也不禁反問自己:當初我剛開始寫微信公眾號文章的時,我最關心的是什么? 我什么要開始寫作呢? 在寫作的這一過程中,我始終把那些當作原始的動機和目標?
當初為了寫文章只是想記錄自己的生活感悟和自我成長,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,希望能給別人帶來一些閱讀的價值,同時也想通過寫作將其發展成自己一項事業,也給自己人生帶來另外一種可能。
2
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,我們總會在不經意聽見身邊的朋友說起不忘初心,那初心到底是什么呢?
看看這例小故事也許你會找到答案。
大學時期,一位老教授曾對學生做了一個小測試。
老教授問:“如果你去山上砍樹,正好面前是兩棵樹,一顆粗,另外一顆細,你會砍那一顆?”
問題一出,學生紛紛都說:“當然砍那根粗的了。”
老教授笑一笑,說:“那顆粗的不過是一根普通的楊樹,而另外一顆卻是紅松,這時候你們選擇砍那一顆?”
學生們一想覺得紅松比較貴,就說:“當然砍紅松了,楊樹又不值錢。”
老教授笑一笑,又接著繼續問:“那如果那顆紅松是歪歪曲曲的,而那顆楊樹卻是筆直”
同學們很是疑惑的回答:當然是砍楊樹了,彎彎曲曲的紅松什么作用都沒有。
老教授緊接著問:楊樹雖然筆直,但是由于年頭太久,中間太多空了,這時,你們會砍那一顆?
老教授又緊接著問:可是雖然紅松不是中空的,但它扭曲的太厲害,砍起來非常的困難,你們會砍那一顆?
同學們也所幸不加考慮,就說:那就砍楊樹,同樣沒有什么作用,那就挑最容易的砍。
老教授不容喘息的問:可是楊樹上有個鳥巢,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,這時你會砍那一顆?
最后,終于有一個學問疑惑的問老教授:你到底是想要提示我們一些什么呢?是需要做什么測試嗎?
老教授收起了笑容,說道:“你們怎么沒有問自己到底砍樹是為了什么呢?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,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。如果想要取柴,你就砍楊樹,如果想做工藝品,就砍紅松。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!”
現實生活中我們仿佛就像那群學生那邊隨著環境、條件的變化而去改變自己去的選擇,因為我們已經走的太遠,以致于我們已經忘記了曾經我們為什么而出發。
那時候我們為什么出發,就是我們所謂的初心。
你為什么上學、工作、創業、奮斗? 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理由,但不是所有的種種都能被稱為初心。
就好比你看見一個行業非常賺錢,于是你就立志要從事該行業,然后靠著這件事情讓自己名利雙收,這樣的初心只是人生的欲望。
初心不是一時的欲念,不是一時的盲目跟從,初心是建立在對你自己和外界的一個認知之后,來源于你內心的一種熱情和信念,是我們這一生的追求。
所以,初心應該來自于內在的需求,是我們自己可控的,而不是來自于外在的功名利祿這些不受我們控制的東西。
3
關于初心這個問題,很久之前我就曾經思考過。
很多時候做事情都是這樣子,你一開始會變得非常的激動興奮,在這個時候你以為這是夢的開始和征途,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你開始逐漸的有所收獲,這種收獲會讓你很有成就感,讓你更有信心和毅力去做好這件事情。
然而,當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的去做同一件事情,你的新鮮感逐漸開始消失,你開始沒有往日的激情,內心也開始生出懈怠感,但是你的欲望卻越來越強,你想獲得更多,但是你又很難達到自己的目標,這時候你的內心不好的感覺開始產生。
對于我來說,寫文章真的是一件非常吃的力的事情,當你內心沒有絲毫頭緒,想不到任何點子的時候,內心真的是一種煎熬。
但是更讓我焦灼的不是我寫不出來文章,而是我開始對自己做的這件事情有了比較心,我開始關注我的閱讀數、粉絲量、點贊數以及分享數量,想要獲得更多的人認可,甚至內心也希望盡快通過寫作能實現像那些作者一般財務自由。
這些短時間可能嗎?不可能。
回顧文章開頭所說的起初我寫文章,只是想記錄自己的生活感悟和自我成長,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,希望能給別人帶來一些閱讀的價值,同時也想通過寫作將其發展成自己一項事業,也給自己人生帶來另外一種可能。
而這一件事情不是說一年就可能的,他是需要慢慢的積淀,去閱讀更多的書籍,豐盈自己的思想,當我們得失心太重的時候往往會錯過更多,反而放松自己的心態,知道自己的方向,明白自己現在做的事情,逐漸的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。
我覺得人生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,不妨先仔細想一想,什么樣的事情值得你去做,為自己,也為別人,值得你為之付出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一生。去尋找那個能讓你心動的,專注的,長期做的事情,因為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能走得越來越遠,越來越寬。
春哥的生活觀